不能一味要求基层填表格报材料,不能简单以留痕多少评判工作好坏,不能工作刚安排就督查检查、刚部署就进行考核……近日,针对督查检查考核过多过滥问题,中办印发《关于统筹规范督查检查考核工作的通知》。眼下已进入第四季度,正是各类督查检查、考核评比的集中期,此时出台规定正当其时,针对性强,不少人称之为纠偏的“及时雨”。
说起督查检查、考核评比,基层干部五味杂陈。开展督查检查考核,目的是更好推动工作落实,激励鞭策干部奋发有为开展工作。然而,现实中名目繁多、频率过高、多头重复的各种督查检查考核成了基层的“不可承受之重”。比如,有的地方一年接受300多次督查检查,有的企业迎检一年要写上千份材料,一些基层干部加班加点忙于填写各类台账资料。督查检查过多,不仅耗费大量人力物力,还挤占基层干部抓落实、干实事的时间和空间,甚至逼得一些人弄虚作假、舍本逐末。
督查检查泛滥,深层原因在于形式主义、官僚主义这个顽疾没有治愈。有的部门热衷于做虚功、玩花活,不下功夫解决实际问题,想着设置种种名目假装抓落实;有的急功近利,不顾基层实际,恨不得让基层“今天刚结婚,明天就生娃”;有的一味把任务分解下压,将本该自己承担的责任甩给基层,以“层层传导压力”为名行“层层推责甩锅”之实。压力过大,必然上有政策,下有对策。下面无可奈何,只能走形式或被迫造假。有人深谙此中“门道”,总结出“干得好不如汇报好,会工作不如会形式,会干事不如会留痕”的经验,以至于“以形式主义反对形式主义”成了潜规则,这股歪风危害不小,不刹不行。
变味的督查检查,延误了发展大局,败坏了政治生态,伤害了百姓感情,应坚决制止,狠狠刹住。要按照中央要求,统筹规范督查检查考核工作,有针对性地建立制度化约束机制,减少随意性强、层层加码的监督检查,念好“三字经”,为基层“减负松绑”,扎实做好各项工作。
把好一个“控”字。督查检查考核只有控制数量才能提高质量。控制总量,即考虑基层承受能力,以审慎态度设置督查检查考核事项,避免随心所欲说查就查,给基层添乱。从源头抓起,从上级机关做起,同类事项合并进行,涉及多部门联合组团,防止重复扎堆、层层加码。实行年度计划和审批报备制度,确保督查检查考核切实需要、数量可控。当前要抓紧开展专项清理,坚决撤销形式主义、劳民伤财、虚头巴脑的督查检查考核事项,大幅度压缩数量。清理后保留的事项实行清单管理,可以公开的公开,接受社会监督,确保执行到位,严防反弹回潮。
注重一个“实”字。督查检查考核来不得半点虚浮,不能搞“到此一游”“走马观花”“蜻蜓点水”,必须实打实,查实情求实效。科学合理设置指标,视内容区分各地情况,体现差异化要求,避免“一刀切”“一锅煮”。改进督查检查考核办法,必要的记录、台账要看,但主要看工作实绩,不能一味要求基层填表格报材料,不能简单以留痕多少评判工作好坏,不能工作刚安排就督查检查、刚部署就进行考核,不搞花拳绣腿,不要繁文缛节,不做表面文章。坚持走群众路线,加强常态了解。突出问题导向,加强督促整改,不能简单以问责代替整改,也不能简单搞终身问责。创新督查检查考核方式,充分运用信息化手段,实现信息资源共享,优化第三方评估,提高督查检查考核的质量和效率。
落实一个“为”字。给基层“减负”并不意味着责任就会减轻,相反,监管部门履职尽责要更严谨、更规范。督查检查的关键不在量而在质。增强督查检查考核工作的科学性、针对性、实效性,杜绝形式主义、官僚主义,让基层干部有更多时间和精力深入一线、深入群众,干实事,讲实效,激励干部奋发有为。强化督查检查考核结果分析运用,鲜明树立重实干重实绩的导向,对政治坚定、奋发有为的干部褒奖鼓励,对慢作为、不作为、乱作为的干部警醒惩戒。完善考核评价体系,把容错纠错机制落到实处,让基层干部工作有信心,有底气,有奔头。
聚焦现实问题,倾听干部心声,此次中央规范督查检查考核工作,无疑是回应基层所盼的务实之举。好政策,更需落实好。切实为基层干部“减负松绑”,不妨从清理、规范督查检查考核破题,立行立改,革除积弊,让广大干部轻装上阵,才能激发干部主动有为、攻坚克难的责任担当,把心思和精力集中在干实事、出实绩上,让督查检查考核指挥棒真正发挥实效。(刘振)
实战派辅导 浸泡式学习