疫情再严峻,生活也得继续。
当前,各地开始陆续复工复产,但也有个别地方在走形式,甚至故意刁难。从“复工需递交21份材料”,到复工申请表上盖满公章,再到复工审批开启“循环证明模式”:开A证明先要有B证明和C证明……这些现象让相关企业犯了难、窝了火。
全国疫情发展拐点尚未到来,一些人出于安全考虑,对提出复工申请的企业不放行,或刻意设置高门槛,有其苦衷。但是,疫情防控与复工复产其实并不存在尖锐矛盾。
在做好防控的前提下,社会要运转,经济要发展,都需要企业复工复产。监管过于“奔放”,当然不妥;监管过于保守,也失之偏颇。卡得过死,乃至一禁了之,确可消弭疫情在企业中扩散的风险,但也堵死了企业的生存之路。
一些部门之所以在企业复工上搞形式主义,一个原因是害怕担责。 正如有网友剖析,不复工影响不了官帽,而复工导致疫情蔓延则影响官帽。 为官员卸下顾虑,也需要政绩考核机制更科学。
紧要关头显本色,关键时刻看担当。具体到企业申请复工复产,相关部门是继续走形式,还是紧跟形势?答案不言而喻。
中央政治局会议指出:“要建立与疫情防控相适应的经济社会运行秩序,有序推动复工复产,使人流、物流、资金流有序转动起来,畅通经济社会循环。” 连日来,多部委均表态支持企业复工复产。国家发改委公开表示,将严格禁止以审批等简单粗暴的方式限制企业复产的做法。
“各级党委和政府要主动服务,有序组织务工人员跨区返岗,努力保障已复工和准备复工企业日常防护物资需求。”复工复产考验各地各部门的担当精神,有远见,有智慧,有拓新,敢作为,善作为,在疫情防控和鼓励企业复工复产中找到利益最大公约数,就能实现多赢。
实战派辅导 浸泡式学习