在山城重庆,千余市民组成“登山大军”,蔚为壮观;在大湖名城合肥,骑行队伍脚踩“风火轮”,在巢湖两岸上演“速度与激情”……8月8日是第十个“全民健身日”,也是北京奥运会开幕十周年,为宣扬运动精神,展现运动风采,全国各地早早“热身”,结合地域特色,创新群众体育活动,给这个时代增添了一抹律动之美。
从2009年首个“全民健身日”启动至今,10年来,“全民健身”的理想正在成为现实。运动软件每日“打卡”,健身达人收获“点赞”,公共健身场所成为社区“标配”;从老年人的长寿“必修课”,到年轻人的时尚“风向标”,从强身健体到“成为更好的自己”……健康、自律、时尚的健身活动,被赋予日益丰富的内涵,俨然成为国人的一种生活方式。
健身文化在全社会蔚然成风,也被数据印证着。近日,国家体育总局发布的《中国群众体育发展报告(2018)》显示,截至2017年底,我国体育场地已接近200万个,人均体育场地面积达1.66平方米。仅2017年“全民健身日”前后,全国全民健身活动的参与量就逼近1亿人次。可以说,全民健身的社会热潮兴起,饱含着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。
全民健身热潮的形成,离不开党和国家的大力推动。从1995年我国推行《全民健身计划纲要》,到2009年《全民健身条例》公布实施,再到“广泛开展全民健身活动,加快推进体育强国建设”写入党的十九大报告,二十余年耕耘,全民健身工作逐渐实现长效化、制度化。进入新时代,以“六个身边”工程为重要抓手,政府正不断完善公共体育服务体系,理顺“以人民为中心”的群众体育工作思路,力争到2025年,实现我国人均体育场地面积达到2平方米、经常参加体育锻炼的人数达到5亿。群众体育的未来趋势已然清晰,需要以改革创新精神把群众体育工作提高到一个崭新的水平。
全民健身热情的高涨,既厚植于深厚的传统土壤,又深受现代体育产业的滋养。古时,在“礼乐射御书数”的“六艺”中,就蕴含着骑射的体育因素。体育和德育、智育一起,构成了我国传统教育的三个维度。另一方面,伴随健身运动的智能化、时尚化、全民化趋势,与健身相关的教育培训、装备制造、互联网应用显示出广阔前景,体育产业正在成为国民消费新风口。健身产品和服务的升级,又进一步催生了群众的健身消费诉求,让健身逐渐成为美好生活的“刚需”。
当然,也要看到,全民健身的管理问题和认识误区依然存在。一些社区公共健身器材利用率不高,严重老化、疏于维护,甚至存在安全隐患;一些地方健身活动发展不平衡,面向基层特别是广大农村群众的运动项目亟待开发;一些运动“达人”盲目推崇过量运动,将卡路里视为“天敌”,甚至要“瘦”不要“寿”;一些健身会所经营管理缺乏规范,健身指导人员缺少相应资质……这些问题,都迫切呼唤我们在“健身热”中多一些“冷思考”。
据国家体育总局披露,目前正在研究制定全民健身积分制度,群众通过健身获取积分,就可以兑换相应的物质奖励。每一次运动健身,都是为生命健康和民族活力“积分”。当体育和生活无缝衔接,健身和健康深度融合,群众体育和竞技体育双轮驱动,我们才会离体育强国和健康中国的目标更近。
《 人民日报 》( 2018年08月09日 05 版)
实战派辅导 浸泡式学习